民间借贷利息收入竟成了税收监管“盲区”?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线索,成功督促税务机关追缴流失税款200余万元。近日,雨花区检察院联合税务局、法院会签协作备忘录,建立民间借贷利息税费征管长效机制。
2023年12月,湖南省人民检察院运用大数据模型,对全省民间借贷案件进行深度筛查,330余条涉及本区的案件线索浮出水面——这些在法院执行完毕的民间借贷案件中,债权人可能存在获得了利息收入但未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
线索移交后,雨花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迅速行动,检察官们一头扎进卷宗里,抽取案卷核查利息金额、支付方式;同时对接税务机关,核实缴税情况。检察官经过细致核查发现,部分债权人误以为“民间借贷利息不用缴税”,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导致国家税款处于“看得见却收不上来”的尴尬境地,暴露出税收监管在民间借贷领域的薄弱环节。
“依法纳税不是选择题,而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承办检察官表示,即使是民间私下约定的利息收入,只要符合征税标准,也应当主动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面对税款流失的公益损害,雨花区检察院果断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程序。2024年年底,一份检察建议书送达税务机关,督促税务机关依法履职。
为打通征税的难点、堵点,区检察院多次与区税务局磋商,针对征税中的难题共同探讨。雨花区人民法院积极配合调阅卷宗,及时提供了线索涉及的卷宗材料,为核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税务机关积极履职,组建专项组对线索逐条核查,通过电话催告、上门走访、依法扣划等方式,让沉睡的税款重新“苏醒”。
截至今年7月,经过半年多的协同发力,200余万元税款成功追缴入库。
“个案整改只是起点,建立长效机制才是根本。”为破解民间借贷利息税费征管中的信息壁垒,7月7日下午,雨花区税务局、法院、检察院的相关负责人共同在《民间借贷案件利息收入税费征管协作备忘录》上签字,标志着3家单位将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协同治理”的常态化协作。三方将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共同开展税法宣传,从源头预防税款流失。
(本报记者阮占江 帅标 通讯员王颖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