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至今,三代人无声的守护
时间:2025-09-05  作者:李文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
【字体:  

盛圩烈士陵园内的烈士墓。

黄土埋忠骨,一诺守英灵。当我踏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盛圩烈士陵园,时光仿佛在此刻静默。青松翠柏环绕之间,“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上张震将军的题字历经风雨,仍清晰如初。

园内,73岁的“守陵人”盛志席正躬身清扫青砖道上的落叶,在他身后,一座座烈士墓碑静静矗立,晨晖正缓缓抚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碑文。这里,不仅长眠着1941年为掩护主力突围而壮烈牺牲的新四军官兵,更铭记着盛家三代人84年的无声坚守。

碑前瞻仰,松风过耳,恍若历史的回响——

1941年11月,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张震受淮北区党委委托视察宿东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18日,主持召开宿东地区党政军负责同志会议,会后沿沱河向西转移,夜宿盛圩村西,房东是新婚的盛维藩、孔秀英夫妇。翌日拂晓,硝烟骤起,日军分三路突袭所部。危急时刻,我军主力在村民的示警引导下紧急突围,成功渡沱河脱险。负责掩护的18名警卫连官兵与地方干部共31人浴血阻击日军,全部壮烈牺牲。战后,盛维藩、孔秀英夫妇含泪掩埋烈士遗骸,将其中18位英烈安葬于盛圩村西,自此立下“守好烈士坟”的誓言。

这一诺,比山还重。盛维藩、孔秀英夫妇从此守墓40余载。198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盛圩烈士陵园建成,张震将军亲自题写碑名。盛维藩主动请缨,担任管理员,直至身体难以为继。2000年,盛志席遵从父亲盛维藩“不让前人流血,后人流泪,无论如何都要为烈士们守好墓”的叮嘱,成为第二代守陵人。2014年,陵园迎来扩建,埇桥区将全区8个乡镇分散的1724座无名烈士墓和48座有名烈士墓集中迁葬于此,前来祭扫的人越来越多,盛志席的儿子盛小宝也加入守护行列中。二十余载如一日看护陵园、讲述抗战历史。2025年,盛志席获评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

然而,岁月无声侵袭,风雨常年剥蚀,这座承载着抗战记忆的陵园也渐显沧桑痕迹。2023年春天,我院在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红色资源”专项监督时来到盛圩烈士陵园,盛志席向前来走访的检察官们介绍了园内碑体风化、烈士墓表水泥斑驳、展馆设施陈旧的情况。这些问题不仅让守陵人犯难,更让红色历史的传承和教育效果打折扣。

民间深情守护令人动容,法治力量则为坚守托底。我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召开听证会、制发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进行整体修缮,明确乡镇和村两级的管护责任。

如今,陵园面貌焕然一新,纪念碑与烈士墓整洁庄严,红色文化墙静静矗立。步入新修的陈列馆,那些珍贵的旧物——泛黄的照片、锈蚀的枪支、残破的家书……都在诉说着烽火岁月中的英雄事迹、军民相依的鱼水深情。

临别回望,暮色中的陵园格外沉静,盛志席与盛小宝正在巡检碑林,一家三代,信义相继的故事还在延续。微风吹过新剪的柏枝,像是英烈们温柔的回应。

(作者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 潘若曦 贾欣然]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