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礼记》蕴含丰富礼法思想
时间:2025-08-12  作者:郭恩泽 吴家文  来源:检察日报-理论版
【字体:  

《礼记》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汉代刘向校先秦至汉初礼书,得131篇,为《礼记》的编纂奠定了基础。其后,戴圣辑录49篇,称《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作注后广泛流传,成为通称的《礼记》,与《诗经》《尚书》《周礼》《仪礼》《周易》《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并称儒家“十三经”。《礼记》以“礼”为主线,主要阐述礼制背后的精神内核,蕴含丰富的礼法思想,其中也不乏对司法原则的阐述。

“意论轻重”“慎测浅深”的审慎刑罚原则

《礼记》聚焦礼制,阐发礼义内涵,推崇礼义教化、以德治国,在司法领域主张慎用刑罚,形成“意论轻重”“慎测浅深”的审慎刑罚原则。对于罪行较轻的案件,主张宽缓处理,甚至予以赦免。如《礼记·月令》指出“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对于极刑重罪,强调基于事实、罚当其罪。如《礼记·月令》指出“乃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毋或枉桡,枉桡不当,反受其殃”。大意是天子遵循时令,命令司法官员严格执行各类刑罚,对判处极刑的,必须罚当其罪,不得有枉法曲断。如果枉法裁判,导致刑罚不当,反而会招致灾祸,祸害无穷。对于不同情节的犯罪,主张考量周全、区别对待。如《礼记·王制》强调“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即审理案件时,要全面考量,深入探究罪刑轻重,审慎评估情节深浅,体现了礼治下司法的审慎性。

“决狱端平”“斩杀必当”的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裁判案件、定罪量刑既是对司法官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礼记·月令》明确:“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即裁判案件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对于严重犯罪必须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对于五刑的适用,《礼记·王制》明确强调“凡制五刑,必即天论(伦)。邮(尤)罚丽于事”。做到“斩杀必当,毋或枉桡”,即定罪量刑时,必须合乎天理,基于犯罪事实,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做到不偏不倚,罪刑相适应。为确保公平公正,遇到“疑狱”,应“泛与众共之”,即广泛与大众商议,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如果“众疑”,就“赦之”。此外,公平公正还体现了司法官的美德,更关系着民心所向,社会安定。如《礼记·大传》强调:“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大意为如果爱护百姓,那么刑罚就能做到公正得当;如果刑罚能做到公正得当,那么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人道亲亲”“非礼不决”的宗法人伦原则

《礼记》成文于宗法等级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宗法人伦观念,在决狱断讼的司法领域也不例外。如《礼记·王制》明确:“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强调审判案件必须充分考量父子亲情、君臣道义。《礼记·祭义》则以“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揭示礼法的根源在于伦理,伦理的基础在于孝道。因此,古代司法提倡“人道亲亲”,并以此推至“尊祖”“敬宗”“重社稷”“爱百姓”。进而落实“刑罚中”而“庶民安”,实现“礼俗刑然后乐”,即礼义规范的确立推行能确保社会和谐有序。具体而言,包含宗法人伦的礼具有“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作用。正如《礼记·曲礼上》所强调的“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就明确了包含宗法人伦的礼义规范是判别纠纷的重要依据。在刑罚上,宗法人伦规范主要体现为对两种特殊人群的刑罚宽宥理念:一种是悼耄之人,即幼童和老年人,实行悼耄有罪不加刑,这充分体现了“亲亲”“尊祖”的人伦观念。《礼记·曲礼上》载:“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另一种是公族之人,即君王、诸侯及其同族,落实公族特权。对公族既不当众行刑,“刑于隐者,不与国人虑兄弟也”,以保全公族颜面;也不施宫刑,以保存公族血脉。

“春夏薄刑”“秋冬决狱”的依时行令原则

为顺应自然规律,古代礼法多顺应四时以推行王政,实施刑罚。《礼记·月令》主张“依时行令”的司法原则,核心体现为“春夏薄刑”“秋冬决狱”,即顺应四季节律调整刑罚宽严。具体而言,孟春之月,“乃命太史,守典奉法”,正月“东风解冻”“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即命令太史官,遵循典章制度,严格执行法令。仲春之月,“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二月,“始雨水,桃始华”,命令各级官员,整顿监狱,解除囚犯的刑具,禁止严刑拷打,暂停一切案件审理。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三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天子广施仁德,布行恩惠,以国库周济天下百姓。孟夏之月,“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四月,“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应从轻判处轻微犯罪,裁决小罪案件,释放罪行较轻的在押者。仲夏之月,“挺重囚,益其食”。五月,“小暑至”,为重刑囚犯松缓刑具,并增加食物供给。季夏之月,“不可以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六月,“温风始至”“树木方盛”,不可发动大的战事,以免动摇滋养万物的天地之气。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七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地进入肃杀之季,应查禁奸邪行为,审慎处置犯罪,严格执行刑罚。仲秋之月,“乃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毋或枉桡,枉桡不当,反受其殃”。八月,“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则命令司法官员,严格执行各类刑罚,做到罪刑相适应。季秋之月,“乃趣狱刑,毋留有罪”。九月,“霜始降”“草木黄落”,要求加快处理刑狱,不留有罪之人。孟冬之月,“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十月,“水始冰,地始冻”,主动审查司法官员的徇私枉法行为,确保犯罪事实无法被掩盖。仲冬之月,“筑囹圄”。十一月,“冰益壮,地始坼”,命修筑监狱。季冬之月,“论时令”,十二月岁末年终,总结全年政令,以待来岁,完成“依时行令”的闭环。

《礼记》以“礼法合治”为基本规范,坚持以事实为基础,坚守审慎刑罚、公平公正、宗法人伦、依时行令等司法原则,对当下中国司法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其对伦理情理的重视,可为刑事和解、家事司法中修复社会关系提供文化滋养。对此,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法律文化服务于现代司法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 张宁 洪雨]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