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数据美容”之弊 立司法公正之本
时间:2025-08-18  作者:郑金雄  来源:检察日报-理论版
【字体:  

2025年7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党组会,会议强调,龙八国际app下载党组在部署构建检察“大管理”格局,一体抓实“三个管理”的同时,作出“一取消三不再”决定,就是要引导检察人员进一步回归法律监督主责主业、回归高质效办案本职本源。会议要求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优化检察管理,坚决防止“唯数据论英雄”“数字攀比”“数据美容”。这不仅体现了对检察工作规律的深刻洞察,也彰显了对基层实际状况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推动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毅决心。

深刻认识导致唯数据论的三重问题。管理实践中,上级把治理要求量化为具体指标向下传递,下级在指标比拼中便竞相拔高目标。当上级依据量化指标组织绩效评比时,下级往往承受负向压力,可能诱发“被动加码—数据美容”的不良循环。这种情况的背后是三方面亟须重视的问题:其一,激励机制尚存在结构性优化空间。在量化指标情形下,基层承担着较重的责任,同时面临资源与裁量权相对有限的状况。当职业发展与“数据达标”联系较为紧密时,优先满足可量化指标就成为常见选择。其二,信息不对称影响监督效能的释放。上级为掌控全局、评估绩效,习惯依赖标准化、可比较的量化数据报表,同时拥有相应的督查考核权。这种对数据的依赖与督查考核权相结合,实际弱化了直接有效的实质监督能力。督查本应穿透报表核查实质,但当督查较大程度依赖下级报送的数据体系时,就可能导致下级选择性展示甚至优化数据,形成“用被监督者提供的信息监督被监督者”的局面。其三,科层制路径依赖下的量化管理有待改进。科层制对标准化、可计算的管理技术有着天然的偏好与实践依赖,这本身具备一定工具合理性。但当工具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价值理性时,可能会出现治理“数据幻境”。

实现“价值重铸”:从“治理工具”到“正义尺度”。否定“唯数据论”并非否定数据价值,而是进行一种更深刻的辩证性重构——让数据从冰冷的工具跃升为丈量正义的鲜活尺度。真正实现理性治理,需在三个维度达成合理平衡。

一是工具理性须与价值理性相协调。数据固然能提供效率量化的基准,但正义的实现同样需要那些“不可量化的价值”:群众满意度、程序正当性、对权利细微处的体察、对法律伦理的坚守等。若冰冷的数据指标过度扩张,遮蔽了对人本关怀与实质正义的考量,效率或将异化为正义实现的桎梏。数据理性的核心,在于将效率导向的工具理性内嵌于追求公平、正义、公信等永恒价值的语境中,使之成为价值传导的载体而非越位者。二是以过程的规范保障结果的客观公正。片面推崇结案数、发改率等结果性指标,会诱发形式主义乃至行为异化,表现为因恐惧数据瑕疵而畏于独立判断或怠于深入探索。数据理性应关照司法运行的复杂性,既需设定清晰的质量坐标,亦应为正当决策保留非量化价值的空间。这要求绩效考核的设计深度关注程序正义、规范透明等过程要素,使数据图谱既能呈现结果状态,又能清晰标示过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三是数字的锐度应兼容制度的韧性。健康的数字治理架构必须具备制度上的“弹性空间”与“容错机制”。这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灵活动态的制度框架,让数据的收集、管理与评价形成一个动态循环,不仅揭示流程阻塞或标准偏差,更能推动治理体系在数据反馈与现实需求间持续校准。由此,数据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转化为精准诊断问题的鲜活尺度,驱动制度在刚性框架中注入柔韧肌理,让规则与调适达成有温度的互动,最终滋养治理体系的内在生命力。

一取消三不再”决定的深层价值。龙八国际app下载“一取消三不再”决定的深层价值是多重的。其一,释放司法主体的创造潜能。随着“一取消三不再”,工作重心从指标追逐转向监督质效,办案标准由数字考核转向精准监督。只有摆脱对评价指标的过度依附,法律监督的核心价值才能回归本位。这体现了治理模式的重要转型——从数据指标的外部驱动,转向专业能力的内在提升,使检察权运行走出数据依赖的误区,回归“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职责轨道。其二,制度理性筑牢司法责任的四梁八柱。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的推进,正在让评价体系发生重大改变,即不再简单依靠数据排名,而是采用全面、深入考察办案全过程的方法进行评价。这种做法把考核的重点从追求眼前的数据表现,转向了案件质量能否经受住长期检验,是方法论的重大升级。其三,开放评估涵养司法正义的源头活水。检察改革的核心要义在于让司法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贯穿始终。人民始终是检察工作的最高评判者,衡量正义的最终标尺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只有将人民群众满意度融入考核、将公众参与权嵌入监督程序,司法数据才能回归其本源意义。开放评估机制的建设,绝非技术层面的改良,而是对“人民检察为人民”初心的时代践行。

“一取消三不再”可谓坚决防止“唯数据论英雄”“数字攀比”“数据美容”的实践探索。改革的力量沉淀于检察官履职办案实践的专注时刻,当责任担当取代数据焦虑,制度革新的伟力便在案头卷宗的灯火里悄然生长。“唯数据论英雄”“数字攀比”“数据美容”等的本质,是治理工具对价值目标的异化。司法的质效不在于统计数字,而在于让每一个公民触摸到正义的温度。当检察履职回归“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本源,当数据从管控工具变为正义量尺,治理现代化便有了温度与刻度。

(作者为厦门大学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高梅 洪雨]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