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公益|一场与“时间差”较量的水质保卫战
时间:2025-04-24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公益周刊·经纬
【字体:  

2024年5月,我从刑检部门转岗至公益诉讼检察岗位。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办理的第一起公益诉讼案,这起案件让我深刻认识到公益诉讼的独特魅力。

2024年5月16日,“益心为公”志愿者向我院反映称,部分村饮用水存在浑浊度超标、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等安全隐患。经调查核实,某水厂在水源保护、供水设施维护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让人咋舌的是,这个服务1200余户村民的水厂居然连检测水质是否达标的日检设备都没有。我院依法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后,针对如何改善水质达标等问题与相关行政单位进行了磋商。

同年6月底,县水利局回复称涉案水务公司“已配齐日检设备”,属地镇政府却反馈“日检设备在采购中”。两份截然不同的回函,到底孰真孰假?为弄明白真相,2024年7月,我和同事小韩驱车2小时,抵达涉案水厂、水务公司查看情况。到水厂后,看到的场景令我们心惊:浑浊的蓄水池旁,检测人员正用目测代替仪器判定水质。

“王主任,设备间怎么是空的?”看到我们来突击检查,水厂负责人老王擦着汗,言辞闪烁:“设备在隔壁水厂联调测试。”曾经多年从事刑检工作养成的敏感,让我无比警觉——这像极了刑事案件中的“证据转移”。

水务公司负责管理水厂,但水务公司和水厂相距有半个小时路程。解决问题得找水务公司,但是问题是否真的解决了还得去水厂。次日清晨,我和小韩决定兵分两路:我带人驻守水厂,小韩则直奔水务公司。

我到水厂时,水厂工作人员依然坚称:日检设备在隔壁水厂联调测试。小韩在水务公司得到的答复是,日检设备已配齐放在水厂。于是,小韩干脆带水务公司相关人员一起到水厂实地查看。

没过一会儿,我就收到小韩的急电,称其从水务公司去水厂的途中发现有辆印有“某某水务”的可疑车辆正从小路往水厂赶!小韩随即在地图上找到一条农机道准备抄近路到水厂。乡间土路上,警车与水务公司的工程车展开“竞速”,我在水厂入口处静静等待,最终我和小韩在距离水厂300米处将可疑车辆截停。车上崭新的检测设备封条完整,运输单显示这批设备本应送往邻镇水厂。

面对确凿的证据,涉案水务公司负责人终于承认:为应付检查,他们采取“设备游击战”——将全县仅有的3套检测设备在全县14个水厂间“流动使用”。

我们立即向水利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收到检察建议后,水利部门督促涉案水务公司购买了日检设备,派出专员负责检测每日的出厂水,并做好纸质检测数据的台账。3个月后,全县14个水厂全部实现“一厂一设备”,并接入智慧监管平台。

案子办结了,但对此案的感悟一直影响着我:公益诉讼检察和刑事检察有着相通之处,都需要检察官化身“现场侦探”。那些被精心设计的时间差、空间差,往往藏着突破案件的关键证据。当我们把刑侦思维注入公益诉讼调查,用“现场突袭”破解“公文游戏”时,公益保护将更及时。

如今回望乡间土路上那场特别的“速度与激情”,正是检察监督刚性最生动的注脚。

(口述:湖北省红安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郑灵琳 整理:本报记者戴小巍 通讯员秦娇娇)

[责任编辑: 郭琦 刘易佳]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