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 家国记忆|松潘儿女在焦土上挺起精神脊梁
时间:2025-08-11  作者:杜亿林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版
【字体:  

修复后的松潘古城东门城墙。

我出生在四川省松潘县,是一名长在高原的青年。如今,在成都这座浸润着厚重历史的城市,我身着检察制服,履行法律赋予我的职责使命。虽然离开了故乡的雪山草甸,但松潘古城墙上那些沉默的石块,岷江峡谷间回荡的历史风雷,血脉中流淌的抗战记忆,始终是我精神的根脉和前行的力量。

我的家乡松潘,是川西北的咽喉之地,虽非抗战前线,却与那场全民族的救亡图存休戚相关。当抗日的号角响彻华夏大地,雪域高原也随之同频共振。这片藏、羌、回、汉等多民族共居的土地,迸发出空前的爱国热忱。1938年寒冬,松潘各族民众发起“寒衣捐”运动,将物资送往抗日前线,松潘青年还自发组成岷江义勇队,最终将热血洒在了抗战前线。

1941年6月,日军轰炸机突袭松潘古城,燃烧弹将这座千年边城化作火海。轰炸不仅造成惨重伤亡,更摧毁松潘积淀数百年的多元文化遗产。大轰炸中大量建筑被毁,清真寺、藏经阁等古迹也毁于一旦。但轰炸未能摧毁松潘人的意志,反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抗日决心,各族儿女在焦土之上挺起脊梁,以更坚定的意志支援抗战。1941年秋,新的“寒衣捐”启动,马帮重组驮队,带着松潘的药材、皮货和粮食,将物资送至抗战前线。

当时的松潘,是支援前线的坚实后方。这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份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松潘的山川河流,成为滋养每一代人的精神源泉。

从松潘的雪山峡谷到成都的平原都市,时空在变,角色在变,但那份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从未改变。作为一名新时代检察人,我将继续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不竭动力,以忠诚铸魂,坚定理想信念,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以担当履职,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专业立身,不断提升法律素养和履职能力,练就攻坚克难的过硬本领;为民司法,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回望松潘,那是家国记忆的起点;立足蓉城,这是践行初心的舞台。胸前的检徽,时刻提醒着我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将把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先辈的敬仰,转化为在检察岗位上奋发作为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检察人的忠诚与担当。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责任编辑: 刘钊颖 李先硕]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