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龙八国际app下载法治思想 高质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入选联合国海洋生态保护案例的背后
时间:2025-08-17  作者:李国明?邱春艳 张鹏?黄娜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字体:  

入选联合国海洋生态保护案例的背后

——一个基层检察院守护碧海金湾的故事

海水浴场、音乐市集、啤酒城……暑期的青岛西海岸,拥有良好生态的海滨人气超高,成为游客青睐的度假之地。好事连连!这一良好海洋生态的守护者之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检察院近来喜讯不断:“检护海洋”做法在海洋环保公益论坛作典型发言,参与打造的“碧海含金 蓝碳有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在联合国海洋城市大会主论坛发布,并入选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案例……

一个基层检察院守护海洋生态、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履职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背后有着怎样的机制支撑和生动实践?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黄岛区检察院以高质效履职守护碧海金湾的“三个一”秘诀:一个协同联动平台守护海洋安全,一个链条护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项机制促进海洋生态综合治理。

一个协同联动平台守护海洋安全

“保护海洋,要严管更要巧治。2023年1月,我们收到养殖户非法养殖危害航行安全的线索后,第一时间调查取证,成立多部门联合工作组,组织召开调查听证会、磋商会、督促落实会,两个月内非法养殖设施被全部清理完毕。”黄岛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丁沈华介绍。

办案检察官在非法养殖渔排现场调查取证。

航行安全要保障,养殖户的民生问题也应关注。办案中,经过充分调查评估和调研了解,该院在推动清理非法养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减少养殖户损失的最佳方案,并积极释法说理,保障民生诉求,最终获得群众认可和支持,21家养殖户主动拆除300余亩养殖设施。2023年6月,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领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高质效办案不应局限于个案,更应举一反三。以该案办理为契机,黄岛区检察院全力提升涉海案件办理质效,成立专业化办案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海事司法鉴定中心等7个涉海科研机构,为案件办理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今年以来,该院针对涉海案件召集专家论证5次、出具专家意见9份,对海洋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等前沿领域实现一案一策精准保护,制发检察建议5份,督促建立机制23条。

为推进海洋一体化保护,黄岛区检察院主动融入当地智慧海防平台,与公安、海警局等建立海陆一体巡防机制。2024年以来,该院依法严惩非法捕捞、盗挖海砂等涉海犯罪49人,结合办案梳理涉海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行政执法机关权责不清等5类问题,制发涉海检察建议12份,推动相关问题解决,合力守护美丽蓝湾。

一个链条护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309公里蜿蜒绵长的海岸线,5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孕育着青岛西海岸新区向海图强的梦想。如何以高质效履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护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黄岛区检察院在实践中逐步明晰答案:把依法办案作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首要途径,形成“办案—治理—保护”的全链条护航路径。

今年2月,黄岛区检察院在对近年来办理的涉海洋犯罪案件进行专题调研时发现,一起采用强力磁铁吸附方式从海中盗窃19吨废铁案件中,被盗窃对象是某企业的维修废铁。通过构建船舶维修废铁处置监督模型进一步筛选发现,该院办理的盗窃废铁案件9件14人,被害单位均为同一企业。

办案检察官立即前往该企业走访调查,发现企业将维修工作外包给其他公司后疏于监管,致使外包公司将修理作业中产生的废铁遗落海中。

监管不严,盗铁不止,企业资产仍会持续流失。如何从根子上解决问题?黄岛区检察院决定从法律角度帮助企业建立防范机制。为了提供更加精准的法律服务,该院邀请船舶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专家召开听证会,帮助该企业梳理高频法律及经营风险点20余个,针对企业在安全生产、财产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帮助堵塞漏洞12项,推动构建生产物资动态监督、维修废铁溯源回收、“技防+人防”立体防控和涉刑黑名单终身禁入等机制,有效提升企业法治化水平,受到企业管理人员欢迎。

这些建议落地见效后,检察履职并未就此止步。结合在走访中了解到的“三无船舶”进入企业专有海域影响安全生产等问题,黄岛区检察院进一步深化检警企联建,积极推动建立排他海域使用权巡查机制,推动明晰“三无船舶”监管责任,促进职能部门清理整治船舶1000余只,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和资产安全。

如何进一步强化全链条护航的效果?黄岛区检察院联合“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建立联合国“海洋十年”检察保护体系,牵头与区海洋发展局等6家单位会签《加强“检海港研”协作意见》,创建“检察+港口+高校+行政”检护海洋新模式,设立海洋经济检察服务中心和海洋科技知产检察办公室,制定18项服务意见,与海事法院、海警局共建涉海企业纠纷联调机制,助推快速化解贸易、融资等纠纷8件。同时,该院联合科技部门开设涉案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制定涉海技术交易法律风险清单23条,全力避免成果转化产权纠纷。

一项机制促进海洋生态综合治理

金色的沙滩、湛蓝的海水、盛开的鲜花、浪花拍打的礁石……在环岛路上骑行,沿途经过的每一帧美景中,都有黄岛区检察院积极推动海洋污染防治、做实生态修复的印迹。

2019年3月,该院在检察履职中了解到,一河流入海口水质超标。调查后发现,由于工业污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原有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求,进而造成入海河道污染物排放超标。

一个月后,黄岛区检察院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并邀请人大代表、专家等召开落实推进会,共商治污良策。

办案检察官现场查看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此后,行政机关牵头推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方案,制定五年计划,助推地方投资3.43亿元改造污水处理设备,并扩建三期污水处理工程。一系列举措下,污水得到规范处理,入海口水质恢复如常。

“5年来,我们持续跟进监督,每月查阅污水处理排放监测报告和入海河流断面监控情况,近海海域水质多年保持优良状态。”黄岛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办案检察官周洁告诉记者。

黄岛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连杰介绍,为持续强化对海洋环境的常态化巡查和综合性保护,该院推动检察履职与城市更新建设工作深度融合,监管部门在90余公顷滨海公园建成海洋综合管控“蓝色天网”。2024年以来,该院共办理涉海生态案件54件,督促治理河道9000余米、清理养殖垃圾9.8吨,确保沿岸污水收集处理规范有效,形成入海河流巡查治理、截污治污、养殖垃圾清理齐抓共管格局。

在生态修复方面,该院坚持“损害—担责—修复”闭环治理机制,参与海洋环保公益活动15次,办理涉海生态修复案件11件,引导当事人缴纳生态修复费用85万余元,推动地方投入资金100余亿元启动“蓝湾整治”生态修复,并入选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为丰富海洋生态修复途径,黄岛区检察院还通过办案,引导当事人自愿认购海洋碳汇19吨,增殖放流鱼苗43万尾,持续做实“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的生态司法实践。这样的实践带来显著成效,该区相关部门经过长期监测发现,区域海洋生物链持续优化,多次观测到对生存水质要求较高的东亚江豚、红隼等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出现在相关海域。

(李国明 本报首席记者邱春艳 记者张鹏 黄娜)

[责任编辑: 潘若曦 刘钊颖 李先硕]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