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不让“人机分离”钻空子
重庆云阳:构建“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的监督体系,拧紧防范脱管“安全阀”
7月2日,检察官前往云阳县司法局对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情况进行回访。
“新机制运行后,社区矫正工作的法治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社区矫正对象的违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7月2日,面对前来了解工作进展的重庆市云阳县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主任许菊,县司法局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这一积极转变,源于云阳县检察院在开展社区矫正专项巡回检察监督中发现并破解的“人机分离”监管难题。
零点打卡
“人机分离”初露马脚
时间回到2023年8月。云阳县检察院在对辖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脱漏管”专项巡回检察监督时,发现社矫对象陈某的电子定位信息多次出现异常波动。“打卡时间太反常,总是在零点刚过就完成打卡,这半年来多次出现,肯定有蹊跷。”凭借职业敏感,检察官察觉到其中可能有猫腻。
果然,深入核查请假记录和定位轨迹后,真相浮出水面。陈某确实存在多次未经批准私自外出的违规行为,其精心设计的“人机分离”策略,正是为了钻监管的空子。
陈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自2023年2月起接受社区矫正。经营卤味批发生意的他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外出时间,盯上了司法矫正App每日仅需一次人脸打卡的规则,动起了歪脑筋。
“这App只要求每天人脸打卡一次,没规定打卡确切时间。按24小时算,只需在凌晨打卡就算完成当天任务,那会儿监管人员也休息,不容易被发现……”陈某自认为找到了“完美”的规避方法。
为验证可行性,他多次选择在凌晨打卡,几次成功后,他的胆子更大了,认为自己的策略可行。
2023年7月的一天,当陈某再次接到客户邀约洽谈生意时,他便启动了计划:于0点03分打卡后,故意将定位手机留在家中,自己则驾车外出经营卤味生意,直到次日23点50分才返回家中再次打卡,这种“人机分离”的操作,让他每次“偷”出了近48小时的“自由”时间。
数据拼图
违规行径无所遁形
然而,陈某精心策划的计划并未维持太久。
连续数月异常的打卡模式,在电子监管系统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打卡时间太过集中、刻意,可定位轨迹却长时间静止不动。”基于此,检察官调取了陈某近半年完整的定位轨迹、人脸识别日志及请假记录,展开深度比对,同时联系辖区司法所工作人员核实陈某日常表现,并针对性地开展走访调查。多条证据链相互印证,最终确认了陈某“人机分离”违规外出的事实。
“我是做卤味批发生意的,客户订单不等人,本以为这个时间段属于监管盲区,为了方便谈生意,我才想出了这个主意……”面对检察官,陈某承认了自己的违规行为。
“陈某虽事出有因,但根据相关规定,他应当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应材料证明,其擅自离开监管区域的行为已构成脱管。”2023年9月7日,云阳县检察院依法向县司法局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立即整改并严肃处理。经公开听证,县司法局依法对陈某及其他4名存在类似违规行为的社矫对象分别给予了训诫、警告处罚。
堵疏结合
强化刑罚执行监督力度
事实上,陈某反映的请假难题并非个例。
对于一些需要频繁外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矫对象而言,原有的请假制度确实带来了一定不便。而这种不便,正是驱使部分社矫对象冒险采用“人机分离”等违规手段规避监管的诱因之一。
在巡回检察总结会上,云阳县检察院明确提出:既要加大监管力度,堵塞漏洞,也要关注并保障社矫对象的合法权益,寻求“管得住”与“放得开”的有机结合。
“陈某案暴露出原有电子监管系统存在短板,该系统过度依赖手机定位和人脸打卡,却缺少对社矫对象实际行为的实时验证,这让‘人机分离’有机可乘。要想切实防范脱管漏管风险,就必须坚持‘堵’与‘疏’双管齐下。”云阳县检察院以此案为契机,推动县司法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系统性整改措施。
在“堵”的举措上,云阳县检察院推动县司法局迅速优化了人脸识别签到规则:要求社矫对象每天中午12点左右必须完成一次固定签到,同时辖区各司法所会在全天不固定时间段随机发起签到抽查。在“疏”的方面,针对社矫对象反映强烈的请假难问题,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方探讨,2024年2月,该院与县司法局联合出台了《云阳县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该管理办法对社矫对象因生产经营需要外出的范围、事由、申请方式及审批流程,都进行了细化优化。
不仅如此,对于像陈某这类经营小生意、常有临时或短期外出需求的情况,该办法还特别设置了特事特办的通道,为社矫对象合法外出经营提供了明确、便捷的指引,切实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云阳县检察院以此次巡回检察为契机,全力推动构建社区矫正“监督、矫正、帮扶”一体化工作机制,充分运用数字检察思维,将数据融入监督全过程,把监督范围从传统的交付执行、日常监管,延伸覆盖至调查评估、教育帮扶等各环节,实现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与全链条覆盖。
在构建一体化机制的过程中,该院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协作,与县司法局、公安机关搭建起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机制,形成监管合力。通过“日常监督+巡回检察”相结合的模式,聚焦交付接收、日常监管、变更执行等重点环节,强化刑罚执行全过程监督的力度。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赋能,精准锁定风险点,加强部门联动,合力堵塞监管漏洞,努力构建起‘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体系,真正拧紧脱管监督的‘安全阀’,为社区矫正对象走稳‘新生之路’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该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刘浩表示。
(本报记者张博 通讯员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