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渝检护未团队|他们的脚印里,藏着最温暖的法治底色
时间:2025-10-14  作者:谷芳卿?满宁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字体:  

他们的脚印里,藏着最温暖的法治底色

——重庆记者眼中的渝检护“未”团队代表

2025年9月1日,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到重庆市渝北巴蜀小学给孩子们开展普法宣传。

收到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获评“时代楷模”的消息时,几位长期报道检察工作的重庆记者,心情如同老友得偿所愿般激动与欣慰。

曾经新闻纸上的办案细节、暖心回访、普法瞬间,在此刻都成为这份荣光最生动的注脚。这些年一路走来,渝检护“未”团队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的每一步,在记者们的回忆中渐渐清晰起来。

耕耘一个品牌:讲好“莎姐”故事

渝检护“未”团队和山城老百姓之间的缘分,说来话长——

2004年,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检察官梅玫和她的6名同事设立了第一个以“莎姐”命名的青少年维权岗。2012年7月,“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已遍布重庆市三级45个检察院。“莎姐故事”从此走进大众的视野。

2012年8月22日,《重庆晨报》第21版,一个新颖的法治专栏“莎姐故事”问世。开栏首篇稿件的题目,时任《重庆晨报》记者、现《重庆日报》信息生产部编辑冯超至今记忆犹新:《13岁?14岁?这个问题关系孩子一生》。

“一经刊出,这篇报道就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年龄仅差1岁,法律后果究竟有何不同?”回忆稿件细节时,冯超娓娓道来。

2010年,四川少年沈小伟(化名)参与抢劫。为核实其真实年龄,“莎姐”检察官往返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与四川省华蓥市之间,翻阅旧户口本、出生登记簿,询问村委会工作人员,甚至找到了当年的接生婆。“为了核实沈小伟作案时是否满14岁,他们前前后后忙了数月。”冯超说。

1岁之差,法律结果天差地别。若按错误的户籍信息,沈小伟作案时已年满14周岁,应负刑事责任。但“莎姐”检察官刨根问底,最终确认他作案时未满14周岁,龙八国际app下载依法对他作出不起诉决定。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莎姐’检察官办的不是案子,更是孩子的人生。”冯超感慨道。

成长路上,德法相伴。《重庆晨报》开设的“莎姐故事”专栏至今已连续刊发260余期。随着一篇篇法理情交融的未检故事见诸报端,以案释法的效果广受好评,社会反响超出许多人的预期。该专栏也因此摘得新闻传播领域多个奖项。

“有的老师把报纸收集起来,当学生们的法治教材;有公益基金会看到报道后,为未成年人提供援助;有家长专程登门致谢,有孩子因此重拾信心——这些报道仿佛点亮了一盏盏明灯,让更多困境中的家庭看到了希望。”冯超感慨道,检察官所做的一切使社会公众对司法者的刻板印象悄然改变,让人们感受到法律刚性背后的温情。

2016年,取材自真实案例、由重庆市检察院和《重庆晨报》共同编撰的青少年普法系列漫画口袋书《莎姐讲故事》第一辑正式出版发行。截至今年,该套丛书已经出版到第三辑,累计向全市中小学生赠阅数万册。

与此同时,重庆市检察院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莎姐”卡通形象和“莎姐”青少年维权岗Logo,举办“我最喜爱的‘莎姐’检察官”评选活动……一步一个脚印,“莎姐”检察官从“法律圈”走进了孩子们的“朋友圈”。

“讲好‘莎姐’故事是一篇大文章,其勾勒的每一笔,都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法治如何温柔地拥抱青少年?”这是受访记者们的共同感受。在他们看来,这个团队真正把“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贯穿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始终,推动“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蔚然成风。

传承一颗初心:“为孩子多做一点”

从“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到渝检护“未”团队,21个春夏秋冬,重庆检察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在记者们看来,这个品牌之所以能越擦越亮,是检察官“把工作做到了娃娃们的心坎上”,是案里案外始终不变的“为孩子多做一点”的初心。

“采访梅玫时,你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亲和力,她真的是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帮孩子、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上游新闻记者钱也说。

“我听过老检察官叮嘱年轻人:和孩子谈话,一定要俯下身子,把自己‘变回孩子’,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交流。”重庆市合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景然说。

前段时间,《重庆日报》时政新闻中心记者张莎和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记者王雪深度参与了渝检护“未”团队代表事迹的采访报道。

令张莎尤为难忘的,是一组饱含辛勤汗水的数字:检察官龚珊连续数月加班加点,从1.7万余条微信聊天记录中抽丝剥茧,攻克一起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取证难关;检察官吴波跑遍了所在分院辖区的三区六县40多所学校,走访了上百个文身的孩子并逐一做了笔录;检察官孙文静的手机里有几十个帮教微信群,随时为失足未成年人指点迷津……“检察官对孩子们的守护,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张莎说。

而让王雪感受最深的,是渝检护“未”团队并非孤军作战,在“为孩子多做一点”的路上,他们有无数的同行者——既有公安民警、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也有来自共青团、教委、妇联、关工委的卓越代表。而在他们身后,是一支16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干部、工人,也有心怀热忱的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界的涓涓暖流,汇成了一条大爱江河。”王雪说。

寄托一份期待:开辟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智治新赛道

重庆,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新时代新征程,一幅大城市、大山区、大农村、大库区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图景正铺展开来。如何以“时代楷模”精神为引领,书写守护巴渝大地600余万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答卷?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记者们对渝检护“未”团队的未来充满期待——

“站在更高更宽广的舞台上,期待团队继续当好新时代法治信仰的播种者,探索更多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工作机制,让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重庆经验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张莎说。

“现在是全媒体传播时代,希望他们结合履职办案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普法产品,使更多鲜活的‘莎姐’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带动形成崇德尚法良好氛围,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发挥‘领头雁’作用。”新华网重庆频道编辑唐中明建议。

“希望他们继续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在改革创新和数字检察浪潮中挺膺担当,勇当弄潮儿,开辟一条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领域的‘智治’新赛道。”钱也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可以带动引领更多人投身未成年人保护事业中,以良法善治守护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向阳而生。”冯超说。

楷模荣光,照亮未来。渝检护“未”之路征途在望,新的机遇与挑战等待着永不止步的攀登者。奋斗没有休止符,“莎姐”故事也将续写新篇章。

(记者:谷芳卿 满宁  图片:刘力)

[责任编辑: 潘若曦 王昱璇 贾欣然]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