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市检察院 张玉斌
“又一家公司拖欠的执行款到账了!”近日,接到相关行政机关负责同志打来的这通电话,我深感欣慰。这是我院运用自主建立的监督机制,成功化解的又一件“执行难”案件。而这个机制的源头,还要回溯到一年前那起更具代表性的案件——那起让我深刻认识到企业“简易注销”背后暗藏玄机的案子。
蹊跷注销公司藏玄机
2021年4月,天门市生态环境局在一次检查中发现,某公司在环保设施还没建好的情况下擅自投产,遂依法对该公司作出行政处罚:要求一个月内完成环保设施建设,并罚款32万元。行政处罚作出之后,该公司既不缴纳罚款,也不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催告无果后,市生态环境局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法院也很快裁定准予执行。
这时,却发生了一件蹊跷的事情:就在法院裁定准予执行后不到一个月,案涉公司竟然通过“简易注销程序”成功办理了注销登记。
“拖着32万罚款及加处的32万罚款不交,却在强制执行裁定作出不久就注销公司,这太反常了!”我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可能有猫腻。
我们迅速向相关行政机关调取了这家公司的全套注册登记材料,经过仔细审查分析,使真相浮出水面:该公司的股东尹某等5人,在明知公司背负未履行的行政处罚的情况下,刻意隐瞒了这一事实,利用简易注销程序的“便利”,骗取了注销登记,其目的就是逃避行政处罚。
针对监管漏洞制发检察建议
2024年4月,我院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书: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向法院申请将这家已注销企业的原股东追加为被执行人,破解“人去楼空”的执行僵局,把罚款追回来;督促行政机关立刻着手规范企业简易注销的审核流程,堵住审核不严的漏洞。收到检察建议书后,相关行政机关加大了工作力度,申请追加原股东为被执行人,追缴罚款;同时,加强审核流程管理,及时堵住审核漏洞。
但仅仅解决个案还不够,如何从根子上防止其他企业效仿这种恶意注销行为?2024年7月9日,我院组织召开了一场专题听证会,邀请听证员、人民监督员共同参与。听证会上,听证员聚焦企业注册审核把关、日常经营监管、简易注销程序监管,以及至关重要的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协作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这场听证会,为我们后续推动系统性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共识基础。
针对相关行政机关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我院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提出了系统性的治理方案。在龙八国际app下载的持续推动下,相关行政机关很快出台了规范简易注销审批流程的文件。这份文件对注销公告的规范性、信息推送的及时性、异议处理的严谨性以及审批环节的把关都进行了精细化规定,相当于给简易注销程序套上了“紧箍咒”,从源头上遏制恶意注销的可能。
针对检察建议内容,相关行政机关还组织了专题研究,细化了整改措施:加强对登记人员的培训与信息共享,严把审查关;创新监管方式,健全以信用为基础、“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机制;强化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与线索移送,防止涉案主体不当注销阻碍执法。
创建专项法律监督模型实现精准监督
案子结了,罚款执行有望了,相关制度也建立了,但我们意识到,这起案件暴露出的企业通过恶意注销登记逃避行政处罚的行为应该并非个别现象。为此,我院专门组建工作专班,对近三年全市的涉企行政非诉执行案件进行了深入梳理。果然,两类突出的共性问题浮出水面:一类是部分企业在设立登记时就故意规避需要前置许可的项目,为日后超范围经营预留空间;另一类是企业在明知还有未履行的行政处罚或未结清的债务时,通过隐瞒实情、虚假承诺,恶意利用简易注销程序骗取注销登记,逃避法律责任,让法院执行陷入“无主可寻”的困境。
如何推动实现长效治理?我们决定以本案为“切口”,向科技要战斗力,研发应用了“非诉执行案件追加未实缴股东为被执行人法律监督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能精准筛查类似恶意注销的线索,还能为追加被执行人提供法律支持。目前,通过该模型,我院已监督办理涉恶意注销案件1件,对2件案件成功追加被执行人。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个模型已上架湖北省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为治理同类问题提供了“智慧方案”。
回顾这起案件的办理过程,我深刻地感受到,检察监督的力量不仅在于纠正个案,如果能通过实践推动建立起新的机制,并能持续发挥其作用,就能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最佳效果。
(讲述人:湖北省天门市检察院张玉斌 整理:本报记者蒋长顺 通讯员刘依莲)